厚积薄发 铸就“能工巧匠”——宁波卷烟厂电气主维修工:冯海
发布时间:2018-12-20 21:54

冯海在工作中 /孙科雷 摄

工匠名片

冯海,2006年进入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卷烟厂工作,现为厂制丝车间电气主维修工。共发表论文5篇,主导的技术创新项目先后获公司奖励70多次,获国家专利9项。他主持的多个QC项目被浙江省评为一、二等奖。2014年被评为宁波市青年岗位能手,2015年被评为浙江省“金蓝领”高技能人才,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。

在宁波卷烟厂,提起制丝车间的冯海,无不交口称赞,用老师傅们的话说:“有电气问题找冯工,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。”刚三十出头的他,如今已是制丝车间电气维修的主要负责人。从一名电气学徒,一步步成长为车间电气维修组的“顶梁柱”,冯海十年磨一剑。在设备面前、在电路图面前、在程序面前,他工作忘我,深深扎根于生产一线,厚积薄发的工匠精神,在他身上闪着光、发着热,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“厚积”造就“能工”

冯海在生活中算不上一个活跃的人,甚至有些许沉默,不管见到谁,都会展露出憨厚而温暖的微笑。而当一触及他的专业领域——电气维修,尤其是信息系统中那仿佛“天书”的程序时,冯海的眼中,就会闪起光芒。他一心扑在技术上,常常是从电脑前站起来之后,才发现外面的天已漆黑一片,真的到废寝忘食的程度!

正是对专业的这份酷爱,让冯海能够沉下心来,不断积累、不断沉淀。从2008年成为一名普通的维修电工开始,到2013年成为车间电气维修负责人,在这2000多个日夜中,冯海慢慢积蓄着能量。

6年里,冯海师从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邵坚铭,学习了10余种计算机编程语言,研究过的电气控制图堆起来比他的身高还高出一个头;反复试验PLC控制的软硬件,用于记录、修改程序的笔记本加起来,比他的体重还要重,里面记录了数十种电气设备安装方法和注意事项,近千个设备电气故障案例及其处理意见。这些冯海所“厚积”下来的“财富”,如今被他的弟子们视作“四书五经”,成为解决车间电气问题的“宝典”。

“大家都知道技术是枯燥乏味的,而我的想法是,你枯燥得要让我站起来走开,我偏偏要坐下来把你看个透。而坐久了,看懂了,就会发现,其实它一点都不枯燥,相反,它很有魅力,非常有意思。”冯海说。

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冯海的付出得到了企业领导的嘉许与同事们的肯定,也为他自己赢得了多项殊荣,先后被评为浙江省“金蓝领”高技能人才、市青年岗位能手、市经信委系统青年岗位能手、浙江中烟青年岗位能手、厂青年岗位能手等,并连续多年获得公司级、厂级先进工作(生产)者称号,成为企业新生代专业技术人员中的翘楚。

发”终成“巧匠”

要成为一名“巧匠”,光会纸上谈兵是不行的,还要在实干上见真章。而冯海的另一个过人本领,就是把积累下来的技术与经验,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,厚积薄发,产生实质效益。

2011年,宁波卷烟厂为满足膨胀烟丝的内需外供,决定扩充产能,实施投资额逾3亿元的“1140膨胀烟丝技改项目”。在项目推进中,技改小组发现安装调试时间过长,但乙方公司表示调试时间至少要2个月。生产刻不容缓,等不了这么久,怎么办?冯海鼓起勇气站了出来,主动提出承担程序开发的重任。正是这次主动请缨,让冯海崭露头角,他和团队无间合作,通过前期的细致工作,凭借对自己熟练编写程序的自信与过硬的专业技术,使新的膨胀烟丝控制系统在上电以后无一处错误,原本2个月的调试时间缩短为15天!技改小组用难以置信的“宁烟速度”,打造了行业内至今未被超越的膨胀烟丝技改标杆,被乙方公司誉为“不可复制的项目”,同时也为企业多带来7200万元产值!自此之后,切片线、梗丝线搬迁,烘丝筒、气流炉头改造等厂级重大改造项目上,处处都有冯海的身影。

2015年,行业内备受瞩目的宁波卷烟厂“十二五”易地技改进入冲刺阶段,作为制丝车间电气“领头羊”,冯海和他的技改团队一起,披荆斩棘,勇往直前。在新的制丝车间中,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,这是一张拥有成千上万个节点的巨大信息网络,光是底层PLC与实时数据库相连的数据点就接近4000个,每个点的名词佶屈聱牙,但却不允许有丝毫偏差。而冯海正是这张网络的编织者。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,但他凭借着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,出色完成了,为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打下坚实基础。“如果没有冯海,光理解你们厂的各项需求,就要多花上3个月时间。”秦皇岛烟机的项目经理赵明如是说。

“十二五”易地技改后,冯海继续对厂商遗留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。他亲自设计编写膨胀烟丝批次自动分割流转系统,实现了膨胀烟丝生产线不停车条件下的自动换批信息汇总功能,使膨胀烟丝能从投料到成品进行完整的质量追溯,直接节约生产成本40余万元。在混丝掺配生产线昆船电子秤系统的攻关中,针对保“累计精度”还是保“瞬时精度”的取舍问题,冯海编写出新的生产控制程序,保证“累计精度”100%的优质率,并将“瞬时精度”月优质率由原先的93%提高到99%以上,一举实现“累计精度”与“瞬时精度”的双保证,每年为企业创造价值300多万元。他还通过控制改进,将烘丝筒烟丝出口水分月平均偏差从0.08降低到0.0004,使得宁烟制丝车间在这一指标上成为行业标杆。

凭借不断钻研和创新,冯海连续多次被公司评为科技创新优秀工作者,参与并完成60多个质量改进项目,5个创新改进项目,获得国家专利5项、各种科技成果奖30余项。这些项目,为企业创造产值约1400余万元,节约成本约300多万元!

“精神”引领“传承”

说到冯海,不得不提到他的师傅邵坚铭。邵工曾说过一句十分平实却又让人万分动容的话:“以前,我一直当自己是学生,学习的快乐深入我心,但是一个人快乐不是最大的快乐,一个人技术好不是最大的好,快乐需要分享,技术需要传承与创新,能写‘天书’(指电控程序)还不够,我还要把‘天书’的奥秘告诉其他同事,让他们都掌握控制烟机设备心脏的金钥匙。”作为技能大师的传人,冯海在继承师傅“衣钵”的同时,也接下了一面“传承”的旗帜,成为以“攻坚储才、以技报企”为己任的“邵坚铭技能大师工作室”的骨干成员。

别看冯海是个“80后”,他的手下早已有近10个亦徒亦友的电工组“小兄弟”。而冯海在平时工作中,也开始展现出“老工匠”的气度。他通过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,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、技术与创新理念传授给新人,很多才进入电工组一两年的年轻人,在他的指导下,已经可以两两组队完成小型的设备电气维保项目。2015年,这支年轻的电气技术团队更是在冯海的带领下,参与宁烟“十二五”易地技改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。不论在技术上、经验上,他们都得到了很大的收获,也将冯海那专注、极致的工匠精神传承了下去。

十年始终如一,冯海把所有热情与精力都投入到车间的电气维修事业中去。他用刻苦的学习态度、认真的工作态度、进取的创新态度与谦逊的传承态度,诠释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深刻而又质朴的意义。这个年轻人,他代表了我们行业乃至我们国家新生代的工匠,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希望。“冯海们”的不懈努力,必将推动我们行业、我们国家开启一个全新的“工匠时代”!

 

工匠点评

浙江中烟宁波卷烟厂制丝车间 章晓白:用敬业淬炼出时光的闪耀,用专注打造出平凡的精致。是这个时代所倡导的精神境界,也是冯海用十年时光铸就出的光辉品质。《尚书》有云:“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匠心之道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,冯海用他的“利群”精神,作出了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。